旧刊新读
本文刊载于《齐鲁周刊》总第期,年5月
▲牡丹已成为菏泽乃至山东的一张名片,每到四五月份,大批游客来到菏泽与牡丹相约。
“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这是一朵神奇的花,它的香味从明代一路飘香,飘进了当代人的灵魂深处。
4月底,一年一度的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举办,一朵花给一座城带来一场盛宴。菏泽古属曹州,是中国牡丹之乡,也是全世界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牡丹生产、科研、出口、观赏基地。每逢谷雨时节,牡丹花开,连阡接陌,一望无垠,十里香飘,蔚为壮观。香艳夺目的牡丹,已成为菏泽乃至山东的一张名片。
牡丹“下广”背后的产业链75岁的赵孝崇,种植牡丹已快60年。谈起牡丹的种植技术,不善言谈的赵孝崇开始滔滔不绝,他说,要想种出来好牡丹,最重要的就是选育新品种,还有人工辅助授粉。花朵大、颜色鲜艳、长势旺盛是挑选好品种的标准,另外有特点的也会成为一个选择标准。
从年开始对牡丹花杂交育种,赵孝崇培育出了不少牡丹品种。有种虫子叫金龟子,幼虫吃牡丹的根,成虫吃牡丹的叶子,为此赵孝崇没少费了力气,尤其是在给雪里紫玉施肥时,总是盖得严严实实,像是盖被子,怕虫子进去捣乱。“照顾牡丹,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如果自己养的牡丹花毁了,会很心疼。”
赵孝崇所在的赵楼村是菏泽牡丹的主产区之一,像他一样的花农,在菏泽比比皆是。
一粒种子正在引发一场农业变革。
除了在本地经营,菏泽牡丹每年都会“下广”。每年农历的十月底至十一月初,菏泽有一股特殊的农业“经济潮”涌向广州——牡丹“下广”。
赵楼村花农赵忠生说,“我20年前就开始‘下广’了,每年都要带上四五百棵催花牡丹苗。”他种有七八亩牡丹,为了方便“下广”,他还专门在广州租了一分多地。
牡丹“下广”最早可追溯到明清时期,到现在,菏泽冬季上市的催花牡丹每年约50万盆。
“催出来的牡丹花,都是在广州本地销售。催花牡丹需要55天时间,因此,我们一般都是腊月三十才能回家,很多人甚至连年夜饭都吃不上。”赵忠生说。
目前,菏泽市牡丹种植面积发展到46万亩,获得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标记注册认证的有9大色系,10个花型,个品种,培育的牡丹新品种占国内总量的80%,对全国牡丹种植苗木的支持率达85%以上,苗木出口率占全国的80%。
每逢谷雨时节,牡丹花开,连阡接陌,一望无垠,十里香飘,蔚为壮观。
农艺师们对于“花开时节动京城”的景象既爱又怕。
孙文海是曹州百花园的农艺师,负责照顾明代“牡丹王”的饮食起居。明代“牡丹王”品名玉翠荷花,芳龄岁,植株高达2.6米,花冠直径5米,平均每年开花余朵。
作为目前中国牡丹中株型最大、株龄最古老的牡丹之一,“明代牡丹王”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