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白癜风饮食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826500.html牡丹洞,又名朝阳寺,位于交口县城西四、五公里处的黄花岭山崖。据重修碑载,始建于唐,重修于万历二十四年(),历史遗址为明至清代遗构。建筑布局分为上下院,前殿为五孔石拱券窑洞;后殿为三孔石拱券窑洞,明间为天然石洞,明代雕花石门,内存明代碑2通、石门一扇。据明嘉靖十二年重修碑文载,唐代牡丹仙子坐化于此,故名“牡丹洞”。传说,古时候,隰州石口则(今交口)有个白家岭村,住着一户姓卢的人家,为人忠厚老实,朴实善良。卢氏妻子早年病逝,留下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长得既漂亮聪明,又心灵手巧,还学得一手纺线绝活,村里的姑娘们十分羡慕,也非常佩服。父亲含辛茹苦把女儿抚养长大后,又娶妻续弦。女儿与继母相处很不和谐,缘于继母是一个心狠手毒的女人。自从继母嫁到卢家,姑娘经常不是挨打,就是挨骂,甚至让姑娘做家里最苦最脏最累的活,而且不断变着法子来虐待姑娘。可怜的姑娘每天除刷锅洗碗、碾米磨面外,还要干着层层加码的纺线活。一般姑娘一天只能纺半斤棉花线,继母却让姑娘纺八两,甚至苛刻到一天纺二斤棉花线,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事,但姑娘忍气吞声,轻而易举就完成。姑娘超人的绝技,引起继母极大的好奇心。继母经常设法刁难姑娘。一天,继母索性取出五斤棉花,要姑娘天黑前完成。此时,继母暗自嘀咕道:“哼,这下看你怎么办?”万没料到,姑娘欣然接受,拿上棉花,走出家门。就在姑娘前脚出门,继母紧步后尘,暗中偷窥。只见姑娘一跑出家门,就钻进一块麻子地里。姑娘将棉花团在每株麻子根部放了一块,全部放好放完之后,姑娘就坐在一旁编草鞋了。等到天快黑的时候,只见原来一团团的棉花,就变成了一团团雪白的棉花线。等全部收起后,姑娘就抱着回家了。继母看的目瞪口呆,百思不得其解。晚上,继母将白天所见之事告诉丈夫,然后说:“咱得赶紧给姑娘找婆家嫁出去,免得再节外生枝”。向来少主意不主事的丈夫附和道:“女大当嫁,随你去办吧!”结果,继母为贪图钱财,就把姑娘同时许配给水头村的王家和曹家崖底的曹家,导致了“一女两嫁”。娶亲那天,王、曹两家敲锣打鼓都来娶亲,当他们或知真相后,互不相让,争吵不休,场面十分尴尬。这时,正在屋内梳妆打扮的姑娘,听见大吵大闹之声,心知肚明,羞涩难耐,便温和地对继母说:“妈妈,我要上个茅房,去去便来!”继母随口答应。姑娘快步跑出大门,迅速钻进麻子地里。心急如焚的继母幡然大悟,随叫人四处寻找姑娘。继母站在麻子地边大声喊道:姑娘出来,姑娘出来啊!继母在南边叫,姑娘在北边应,然后在西边叫,姑娘又在东边应。此时,两家娶亲的人,都气势汹汹地催着继母要人。继母就像热锅上的蚂蚁,虽毫无办法,但眨眨眼,灵机一动,又打出了鬼点子道:“你们快点去割麻子啊,谁家先割出姑娘,谁家就娶走啊!”两家迎亲人只好照办。于是,众人从四面八方一齐朝中间割去。须臾,一片片麻子被割倒,割到只剩几株时,大家看见姑娘手拿着一块麻杆草盘,面带笑容,镇定自若,毫不畏惧。两家迎亲的人同时放下镰刀,蜂拥而上,姑娘将麻杆草盘往地上一撂,只见白光一闪,姑娘身着白衣,美若天仙,脚踏草盘,腾空而起,腾云驾雾,瞬间消失。两家迎亲队伍只好不欢而散。从此,人们尊称姑娘为“白衣仙姑”。话说,白衣仙姑踏着草盘,借着清风,在天空飘啊飘,最后飘到了黄花岭山顶,见有一石洞,洞旁有一巨石,上放一顶草帽,随拿起草帽,把一对精巧的草鞋放进去盖好。原来,此洞主叫纯阳子,又名吕洞膑,遵师和合子(又号王阳子),在此悟道修行。他刚与蒲子在下完棋,因忘了戴草帽,便返回洞里来取,看见巨石上坐一位美若天仙的姑娘,便近前问道:“姑娘是从哪里来,为何坐我的洞口前?”白衣仙姑反问道:“你是何方道人,怎么来到我的洞前?”王阳子用手指了指草帽说:“我有草帽为证”。白衣仙姑不慌不忙道:“请你把草帽拿起看看,是谁先放的?”王阳子拿起草帽,就见草帽下放着一双草鞋,不觉大吃一惊!转身细看姑娘,眉清目秀,美若天仙,心想这姑娘绝非凡间俗子,但回头一想,我乃男子汉大丈夫,岂能就此罢休。随施出法术,在洞口变了两个孩童,死死地把住洞口,唯恐姑娘溜进去。这时,姑娘玉指轻轻一点,洞口两个孩童立马变成了两位国色天仙、鲜艳无比的白牡丹花。姑娘起身入洞,迭坐于洞中莲花台上,重阳子便道了声:“哎,好男不与女斗!”话毕,转身前往九峰山“悟真斋”修行去了。过了几年,后水头村有个姓王的小伙子上到黄花岭打柴,炎热夏季,烈日当头,口渴难耐,看到山头有个洞,于是走过去,步入洞里找水喝。白衣仙姑看见小伙子,敦厚老实,眉清目秀,帅气可人。就问道:“小伙子,今年山下收成如何?”小伙子唉声叹气道:“唉,今年大早无雨,山下庄稼也快旱死了,看来秋收无望了,人们盼雨盼的心憔悴啊!”仙姑听后,沉思片刻道:“我乃咱白家岭的白家姑娘,为躲避婚姻,逃婚到此,只要十里八乡老百姓需要我,能接纳我下山,我一定让普降甘露,解除旱象,救民于苦难”。说完转身回洞,洞门即刻关闭,只见滴水泉白莲洞已变成了“牡丹洞”,洞门两旁上书写一副楹联:“若要洞门开,得见王君来。”再说,小伙子回村后,把牡丹洞白娘子的话讲给村里人,有位老人道:“这应该是前水头你爷爷辈上的事了!”。于是,就组织姓王的人,分成两队上山祈雨。人们顶着灼热的骄阳,个个不戴草帽,不穿鞋袜,向着“牡丹洞”行进,到达洞前,洞门大开,人们先是灌满一瓷瓶水,就让一个孩童捧着送进洞里道:“请仙姑奶奶梳洗打扮,咱们一起回娘家吧!”仙姑道:“如果你愿意跟我下山回村,我就给你一双登云鞋,咱就一起升天去。”说完,再三嘱咐小孩童,出洞后千万不要告诉任何人。因小孩不懂事,也不守规矩,走出洞就把仙姑的话一股脑儿告诉了求雨者。话音刚落,只听见“哗啦”一声,洞门紧紧地合上,只留下几个小窟窿。接仙姑的人们见洞门紧闭,只好把给仙姑送水的瓷瓶放进轿里抬回村,当神灵一样供奉着。不久,天上下了一场透雨,庄稼得救了,原本枯黄的禾苗,又变得绿油油,百姓丰衣足食。为纪念白衣仙姑之恩德,当地老百姓集资募款增修牡丹洞庙堂。每逢大旱之年,十里八乡村民自发到牡丹洞接仙求雨,十分灵验。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人们不再接仙求雨,但白衣仙姑传说一直是人们茶余饭后的佳话。我们研究历史、考证历史,就是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从而探寻生活的历史场景、创造历史的生活场景。我们要在“活化”的历史中,让公众更好地感受历史的魅力,追寻悠久漫长的文明历程,洞察人群进化的内在奥秘,审视千百年的风雨沧桑,收获“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的启迪,得到“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的滋养。历史学家说,往昔就是异乡。其实,我认为对于公众而言,历史绝不是异乡,而是精神的原乡。我们研究历史,其实就是一种“精神还乡”。于汗青古籍中采撷智慧,在追昔抚今中神交千古,历史就一定能成为一道来自过去的强光,照亮我们前行的征程。《交口县志》《隰州志》《吕梁市乡镇志》(交口卷)、《方志山西》《吕梁地区志》《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以及散见于网络一些有关牡丹洞及白衣仙姑的图文介绍等。注:此文原载于《吕梁晚报》(年3日9)“吕梁故事-民间传说”栏目。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