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名家秘诀书坊牡丹画谱:花朵的结构画法
作者:刘长江
盛开的牡丹花朵硕大,直径--般有二十多厘米,最大的可达三十厘米。牡丹花瓣繁多,有大瓣,也有小瓣,往往是靠近心部的花瓣较小而外围的花瓣较大。可以把花瓣概括为内外两大层次:从整体上看,内层如碗状,外层如盘状;内层比较紧密,外层比较松散。它的大形变化决定着整朵花头的优美与否,绘画时要着重注意外层边缘的姿态。外层花瓣的聚散变化使大体呈圆形的花朵边缘出现缺刻,有缺刻才显得活泼而不呆板。为了不使缺刻平均,必须丰富外层花瓣的形状,尽量避免其雷同。虽然以大瓣为主,但是在大瓣之间也要适当地夹杂--些小瓣。在追求变化的同时,不要把花瓣画散了,要使人感到所画的每--瓣都好像是从心部长出来的才好。整个花朵既使之参差错落,又使之不违背自然生长规律,合乎理法,才能楚楚动人。
红色牡丹花朵的画法
画红色花朵用朱红、大红、曙红这三种颜色,它们依次由明到暗,配伍而用。首先以朱红为主,稍加大红调成基本色,用中号羊毫笔蘸基本色后,笔尖蘸曙红色向下点画,形成最初的反瓣形象。
点画花瓣时笔痕应有大.小不等的变化。加画花瓣时每一笔都应由瓣根向瓣梢画去,使每一瓣都有向心感。
点画花瓣时,要特别注意外形参差变化。画心部花瓣要多蘸曙红色,使花心部在整体上有深凹下去的感觉。
整理完成后,用三绿色在花心部位画子房,用花青色在上端勾五笔向心短线。在子房周围用白色勾花丝,用白色加黄色点花蕊。此种花朵给人以喜庆热烈、浓艳富贵之感。
黄色本身明度较高,在白色的宣纸上画黄花,对比较弱,为了突出花头,在最初的几笔亮部反瓣中加少量白色,笔尖蘸赭石与朱红的调和色。落笔的方向虽然向心,也要有变化。
继续如前法画花瓣,可以复加和打破原来的花瓣外形,不必刻意躲避原来的笔痕,用笔要宽窄结合、长短相杂,富有节奏感。
随着花朵的进-一步丰富,要注意花朵的整体动势,一般来说,完全端正的花朵显得死板。画黄花子房可用赭石蘸胭脂来画,既有对比又感到谐调。
一般来说,画黄色花朵不宜用黄色画花蕊,可用白色画,也可用胭脂色画,以取得突出的效果。黄花显得温暖柔和,能够表现出牡丹的雍容华贵之态。
画蓝色花时,先以白色为主加少许花青色调成淡蓝色,再调人少量的曙红作基本色。用蘸了基本色的毛笔去蘸花青色,由瓣根向瓣梢落笔。
画蓝色花朵的色彩不可过于浓重,主要是在淡中求变化,一般来说先画反瓣更需要浅淡而滋润。
如想追求丰富多变的花瓣形象,就必须在用色时中锋、侧锋、逆锋、拖笔等多种.笔法并用,单一的点法,必然显得花瓣雷同。
画蓝色花朵的花蕊只用亮黄色点出即可,一般来说不宜画子房。画蓝色花朵还可以用石青色加白色来画,效果有所不同。蓝色给人以淡雅朴素、清爽平和的韵味,如枝叶配合不好,容易显得过于冷峻,初学者宜慎重对待。
紫色花画法在大量的白色中加入胭脂色和少量的花青色,调出淡紫色花朵的基本色彩。蘸基本色后笔锋蘸胭脂色,以侧锋笔法为主画出花瓣形态。
用笔要错落有致、蕴含节奏感。画心部花瓣和外围大瓣时,基本色要变浓,强调花朵的整体感和立体感。
大体画完后,要用浓重的胭脂再次提染花心部位的深度,并使心部花瓣更加丰富。
点花蕊时注重其分布的合理性,在大致呈椭圆形花蕊范围内,要聚散合理、有疏有密。
橙色花画法以白色为主稀释后加人朱红色和少许大红色调匀成橙色花的基本色,笔尖再蘸曙红色,开始画花瓣。花瓣形态的变化主要取决于笔腹和笔根在画纸上的运行痕迹,或横或竖稍加改变,都会出现不同的效果。
一般情况下牡丹花的正瓣尤其是外围的正瓣都比较宽大,因此宜侧锋用笔,且色彩宜浓重。
画花心部位的正瓣时基本色要变浓,即加入一些曙红色。决定外形的花瓣不可雷同,要有意留出一些比较大的缺刻,这样才能整体感觉生动。
点花蕊的笔法如同画竹的“人”字和“个”字用笔,在花瓣的缝隙中画出。
深红花画法用大红色加入少量曙红色成为基本色,以此色笔尖蘸胭脂色画花瓣。为了表现反瓣的纵向感,用笔要横拉,为进一步提高层次感做准备。
当画到心部周围时,笔尖要.多蘸胭脂色,落笔即显深色,与反瓣的明度对比强烈
画深红花朵时用笔要干净利落,尽可能地避免过多的重复用笔。如果在已画部位反复整理,极有可能产生画“糊”的不良效果。
画此种色彩花朵的难点是色彩水份多寡的掌握。水份多了,色彩无重量感,水份少了,又容易显得干腻死板。只有水份恰当才能既见厚重又见滋润。解决的办法只有靠反复练习,才能取得经验,画出较为满意的效果。
本文微店编码:《\35-国画名家秘诀书坊牡丹画谱》更新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