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一夜之间,《梦华录》火了。
之所以能成为年度爆款,流量和口碑双丰收的《梦华录》所依仗的,不止是神仙姐姐的盛世美颜,还有又飒又燃的励志剧情。
与大部分改编自网络小说的古装偶像剧不同,《梦华录》的文化底蕴则显得厚重得多。
该剧改编自关汉卿的杂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其中由刘亦菲饰演的女主赵盼儿,不仅沿袭了原著中的名字,还以前卫的女性主义形象,受到社会的广泛热议。
只是更多的时候,经过加工的艺术形象与其幕后创作者的形象是割裂的。
譬如屌丝们永远都无法想象,屏幕前撒娇卖萌的“卖茶小妹”,其实是袒胸露乳的抠脚大汉;小阿姨们曾经无数次幻想与其壁咚的“霸道总裁”,没准儿就是一头黄毛的杀马特青年。
就像《梦华录》里那个集美貌才华精明干练于一身的“赵盼儿”,其创作者关汉卿却是个满口荤话的油腻胖子。
时至今日,提及关汉卿,大多数人基本停留于教科书上那个长着几绺胡子的胖大叔形象。
可事实上,能加在他名字前的前缀太多了。
有人称其为“东方的莎士比亚”;文学史将其列为“元曲四大家”之首;王国维盛赞其文采为“元人第一”;与他同时代的人称他“姓名香四大神州”。
然而当事人关汉卿却给自己定了这么句评语:“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
别扯了!老子是天下文人的领袖,全世界浪子的头目!
狂浪间又带有几分自负,牛皮哄哄的关汉卿,哪儿来的底气?
01
因为所属行业被歧视为“下九流”,关汉卿生前一直没能得到官方的认可,正史也不屑于记载这么个“自绝于政府”的混不吝。
七百多年了,没有人知道关汉卿出生于何年何月,来自何方。
有人通过对其剧作的研究考证,大致认定他出生于金末元初的北方汉人家庭,至于籍贯么,可能是山西运城人,也可能是河北安国人,还有可能是北京人。
不过在蒙古铁骑的管辖下,这些都不重要,因为这些地方的汉人都归属同一级别,低于一等蒙古人和二等色目人,只比南方的汉人高一个级别。
出身医学世家的关汉卿被朝廷编予“医户”,比起那些靠种地谋生的汉人百姓,日子倒也算不上水深火热。
马上取天下的蒙古人,对汉文化颇为轻视。金国覆灭后,蒙古人将科举考试中断了七十余年,而这无疑打碎了读书人“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梦想。
有元一朝,文人的地位一落千丈,当时甚至有“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说法,即便后期恢复了科举,社会上也充斥着诸多不公,众多读书人无法通过应试跨越阶层,只得将满腹牢骚与才华倾泻于民间的勾栏瓦肆里。
散曲杂剧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作为接受过儒家思想洗礼的关汉卿,处境也颇为尴尬:一方面身为医户的他,为那些无力支付医药费的百姓鸣不平,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接受权贵们的拉拢,毕竟在那个年月,请得起医生的,都是上层人。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良相这辈子是没指望了,可如果毕生医术注定只能让少部分人受益,那还算什么良医?
大彻大悟的关汉卿,自此走向市井,重新审视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
弃医从文后,关汉卿终日与歌伎伶人厮混在一起,天赋极高的他,无论是吃喝玩乐,还是琴棋鼓舞,抑或是诗词曲赋,稍加点拨便学得七七八八,没多久就混成了娱乐界的老炮儿。
放纵不羁的时光总是快乐的,正如关汉卿笔下的生活:“适意行,安心坐,困来时就向莎茵卧。日月长,天地阔,闲快活。”
时人称其“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搁现在,大约就是方文山、郭德纲、刘德华的结合体吧。
可台上风光只是表象,做一名有内涵的编剧,才是关汉卿的终极梦想。
02
从医学界跨越到演艺界,关汉卿发现,演艺界的从业者由于文化水准太低,很多剧情里充斥着情节突兀逻辑不合理的地方。
以他所在的戏班里正在上演的戏曲《关大王战蚩尤》为例,上古时代的蚩尤与三国时代的关公大战,神不神鬼不鬼的,简直就是一锅浆糊么!
这样的玩意儿,也就糊弄糊弄那些看热闹的蒙古人,要想让戏曲发扬光大,当务之急是对剧本进行改良。
关汉卿找到班主指出症结所在,并自告奋勇为戏班重编一套剧本。
早年通读过《三国志》的关汉卿,操刀起来游刃有余,没多久便编出了一套《单刀会》。全剧分为四折,讲述了三国时期关羽单刀前赴东吴大都督鲁肃所设宴会,最终安全返回的故事。其场景雄浑构思精巧,一经问世便受到世人的追捧。
对关公心怀敬仰的关汉卿,不仅将偶像写进了戏里,也将其勇武硬气的精神奉行到日常里。
一次街头闲逛时,关汉卿看到一个披头散发的女子被押赴刑场,囚车后面跟随的一老妇恸哭不止。
询问之下,这才得知女子名叫朱小兰,是老妇人的儿媳。原本一家人的日子还算安稳,不成想村里的恶霸李宜垂涎朱小兰的美色,先设计害死了她的丈夫,再逼迫朱小兰就范。
威逼不成后,李宜买通了知府,栽赃朱小兰谋杀亲夫,将其逮捕入狱严刑逼供。朱小兰宁死不肯画押,李宜便以婆婆的性命相要挟,最终迫使朱小兰俯首认罪。
眼睁睁地看着朱小兰身首异处,关汉卿愤怒不已,他决定以此为素材创作一部反映底层百姓冤屈的剧本。
真情已至,落笔成文。关汉卿很快就创作出了《感天动地窦娥冤》。尚未上演,便有官员劝他明哲保身,否则即将祸事临头。
强权之下,关汉卿没有退让,而是告诉对方,这部戏一定会上演,而且必将名震天下。
现实中的朱小兰,化名成了剧中的窦娥,遭恶霸张驴儿诬陷后,为救婆婆被押赴刑场处死。时值六月天降飞雪,此后三年楚州大旱,直到窦娥失散多年的父亲窦天章中了进士,查明冤情后,将坏人一网打尽,才让这千古奇冤得以昭雪。
《窦娥冤》一经上演,便赢得了百姓的喝彩,各地百姓奔走相告,而权贵阶层却如同吃了苍蝇屎。
尔等草民倒是看得解气了,朝廷的脸面往哪儿搁?
随即朝廷下令将关汉卿打入死牢,并要求他修改剧本,可关汉卿决心已定,即便是死,也要和这污浊的世道抗争到底!
所幸公道自在人心,曲艺界的名家与一众百姓联合上万民状,最终朝廷迫于压力,将关汉卿无罪释放。
自此,关汉卿与《窦娥冤》名扬天下。
公理之下,正义不朽;良知未泯,热血难凉。
03
经此一事,关汉卿成了曲艺界公认的硬汉。
正如他在散曲《一枝花·不伏老》中所宣称的那样:“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可面对心爱之人,这个铁汉又能变身绕指柔。
关汉卿的老婆万贞儿出身名门,当年被才华横溢的关汉卿所吸引,不顾门第之别,毅然下嫁于他,成就了一段才子佳人的美谈。
名利是男人最有效的春药,关汉卿声名鹊起后,也不免有些飘飘然,自称“半生来折柳攀花,一世里眠花卧柳”,万贞儿只当他是嘴炮,也不作理会。
可有一天,万贞儿捡到一纸手稿,上面赫然是丈夫的笔迹:“鬓鸦,脸霞,屈杀了在陪嫁;规模全似大人家,不在红娘下;巧笑迎人,娓娓回话,真如解语花;若咱得了她,倒却葡萄架。”
又是她,又是解语花,还有葡萄架,懂的人自然懂,不解释。
得知其中的“她”是身边的丫鬟时,万贞儿内心一阵翻滚:“这老色批的本性到底是露出来了!”,但表面上她还是一副云淡风轻的神情,转身写了几句小诗,让丫鬟转交给关汉卿:
闻君偷看美人图,不似关羽大丈夫;
金屋若将阿娇贮,为君喝彻醋葫芦。
“你不是平生仰慕关羽么?关公护送两位皇嫂,千里走单骑不动半分春心,再看看你,不觉得惭愧么?”
得知妻子心迹的关汉卿,不禁为自己的轻浮深感后悔,随后他拿出了自己的新剧《救风尘》,念给妻子听。
当读到“不可道一夜夫妻百夜恩,你便可息怒停嗔”时,万贞儿泪如雨下,两人抱头痛哭,和好如初。
蒙元灭宋后,关汉卿南下扬州发展戏曲市场。
作为千古闻名的风月之城,扬州给关汉卿带来的,不只是烟雨濛濛柳燕纷飞,还有一段香艳的绯闻。
扬州名伶朱帘秀,相貌清雅音律曲技无一不精。
她随手写下的两句小令“风柔,帘垂玉钩。怕双双燕子,两两莺俦,对对时相守。”,引得江南一众文士为之疯狂。
娱乐圈里的女演员,总少不了和导演整点绯闻。一个是名满天下的知名编剧,一个是艳压江南的美女明星,这两人要是见了面,没弄点啥故事,那还怎么编故事?
关汉卿没让粉丝们失望,没见几面,他就专门写了首曲子送给朱帘秀:
“凌波殿前,碧玲珑掩映湘妃面,没福怎能够见?十里扬州风物妍,出落着神仙。”
这小词儿整得够风雅,换作当下时髦点儿的句子:“你朱帘秀就是我关汉卿心中的那抹白月光,胸口上那颗朱砂痣。”
04
奈何戏文里的才子佳人,终究只是故事。
回到现实中,你胸口上的朱砂痣,也不过是他人衣襟上的饭黏子。
朱帘秀名气再大,也摆脱不了官妓的身份,而早有家室的关汉卿,也无法挣脱世俗的枷锁,堂而皇之地将朱帘秀迎娶回家。
爱情的洪流里,如果一方不够坚定,其结果注定是一场颠沛流离。
后来,心灰意冷的朱帘秀嫁给了钱塘江畔一位名叫洪丹谷的居士。
洪丹谷一心向道,对妻子的态度颇为冷淡,而在无数个清冷孤寂的夜晚,朱帘秀怀着对关汉卿的思念,创作了一部《醉西施》,其中有段名为《玉芙蓉》的小曲儿,曲风那叫一个火辣!
寂寞几时休,盼音书天际头。加人病黄鸟枝头,助人愁渭城衰柳。满眼春江都是泪,也流不尽许多愁。若得归来后,同行共止,便是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尤其是“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这句虎狼之词,一度成为好色之徒的口头禅,但很少有人知道,原创者竟然是这样一位热情奔放的熟美妇人。
火辣辣的情歌,火辣辣的唱,当初撩拨人家的关汉卿,此时却只敢用文字倾诉衷肠:
“恰便似一池秋水通宵展,一片朝云尽日悬。你个守户的先生肯相恋,煞是可怜……”
虽然现实中很渣,但一点儿也不耽误人家作品里的爱情观很是大胆前卫。
《调风月》里的婢女燕燕虽然出身卑微,但面对心上人的变心,她没有因为自己的出身就放弃,而是勇敢地争取自己的爱情权利,最终与心上人成婚。
《拜月亭》中的王瑞兰,在战乱逃亡之中结识所爱,尽管被家庭阻扰却不忘旧情,历经困难终成眷属。
《赵盼儿风月救风尘》中的赵盼儿,在被高中探花的未婚夫抛弃后,解救了因渣男而惨遭不幸的宋引章和孙三娘。经历一番挫折后,三人将小茶坊经营成东京最大的酒楼,展现了中国作品中最早的“GirlshelpGirls”精神。
尽管在爱情的世界里略显人格分裂,但不容否认的是,自称“一生无媚骨,至死不饶罪”的关汉卿,确实担得起这句口号。
他创作的《包待制智斩鲁斋郎》《望江亭》等剧本,对豪强恶霸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即便多次被人下了死亡通牒,他也依然不改硬汉本色。
如今我们耳熟能详的金句:“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远忧”、“得放手时须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着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也都出自关汉卿的笔下。
身为元代杂剧奠基人的关汉卿,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其一生创作的剧本数量,却比英国的莎士比亚多出一倍。
只不过,关汉卿当得了东方的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却当不了西方的关汉卿。
因为中国文化,星河灿烂,特立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