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618897.html文/康保成陈燕芳四上文已述,把汤显祖的四部传奇归结为“四梦”是牵强的。因而,讨论汤显祖后期传奇,就是要暂时搁置《紫钗记》,而只谈“三梦”,即《牡丹亭》和《邯郸记》《南柯记》。由于后“二梦”的创作意图比较明显,故本文重点谈《牡丹亭》。读汤显祖的“三梦”,人们会不由地产生两个疑问,其一是:在《牡丹亭》中,杜丽娘曾经不顾生死地追求“爱情”,生前在梦中和柳梦梅幽会,死后其鬼魂又主动和柳梦梅幽媾。可是一旦还阳回到人世,却拒绝了柳梦梅的求婚,提出“前夕鬼也,今日人也。鬼可虚情,人须实礼”(第三十六出《婚走》)。怎么理解这种描写?是否可理解成是汤显祖“以情反理”的“不彻底性”?其二是:从表面看,《南柯记》《邯郸记》的消极出世观念与《牡丹亭》存在明显差异。如何解释汤翁创作思想的变化?有人把这种变化看成是汤显祖晚年看破红尘。然而这种说法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即《牡丹亭》与“二梦”的创作时间只差一两年而已。其实,之所以产生这两个疑问,关键在于没搞清《牡丹亭》到底写的是什么。徐朔方先生曾经将《牡丹亭》与《西厢记》《红楼梦》相比较,指出:杜丽娘“不是死于爱情被破坏,而是死于对爱情的徒然渴望”(“牡丹亭前言”5)。这话曾经引起过笔者的强烈共鸣。然而细细想来,杜丽娘所渴望的,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爱情。在中国古代,除了诸如《西厢记》《红楼梦》“梁祝”中那种浪漫、前卫的男女主角之外,一般男女之间只有婚姻,没有爱情。夫妇双方的感情多是在婚后的日常生活中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这就是所谓的“柴米夫妻”。即使有“先结婚后恋爱”的情况,也多指相敬如宾、夫唱妇随的道德模式,而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爱情。婚姻的功能,《礼记·昏义》里说得很清楚:“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阮刻礼记注疏》)。说白了,结婚为的就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其实婚姻还有另一层功能,即为男女性爱提供合法的形式和保障的功能。可悲的是,在婚姻不自由的时代,性爱更是羞于言说、难以言说。而汤显祖正是把这一层难以言说的性爱(《牡丹亭》第一出“世间只有情难诉”),用剧本的形式,文学的语言,把李贽、达观他们没有说的话,把《金瓶梅》说得很直白、很粗俗的话说了出来,而且说得很神圣,很美妙,很婉转,很动人。然后,又通过杜丽娘的寻梦和反悔,通过现实中并不存在自由的性爱,来表达作者极度的幻灭感。《寻梦》可以说是《牡丹亭》中最成功、最感人的一出。在《牡丹亭》中,杜丽娘是作为男性———不仅是柳梦梅,还有作者汤显祖———性幻想的对象而被塑造出来的。一位16岁的花季少女,含苞待放,美艳诱人,对男性具有十分强大的吸引力。更使柳梦梅和作者动心的是,她不仅外貌美,而且是那么渴望男性的爱抚。她被《关雎》一诗挑起春情,发出人不如鸟的慨叹。在梦中她遇到柳梦梅,经历了人生第一次性体验,她的感受是:“好一会分明,美满幽香不可言。”“他兴心儿紧咽咽,呜着咱香肩。俺可也慢掂掂做意儿周旋。等闲间把一个照人儿昏善,那般形现,那般软绵。忑一片撒花心的红影儿吊将来半天。”然而这般美妙的事情不过仅仅是一场春梦而已。梦醒之后寻梦,奈何“寻来寻去,都不见了”,这不是一切皆空的艺术表达吗?梦中情景在现实中找不到,所以她才表示:“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寻梦》)。她下定了必死的决心,因为死后成为鬼魂才可以无所顾忌地对柳梦梅投怀送抱:“每夜得共枕席,平生之愿足矣”(《幽媾》)。牡丹亭是性爱的象征,“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可她毕竟生还了。一旦回到现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便重新主导她的身心,而这正是汤显祖所批判的“形骸之论”。杜丽娘的迷惘,正表达了汤显祖“肯綮在生死之际”(洪昇语,详下文)的创作意图。活着是平庸的、痛苦的,在梦中或者死去为鬼才是自由的、欢乐的。所以对《牡丹亭题词》中所说的“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其实可以理解成惟有“梦中之情”方是真情,一旦梦醒,梦没有了,情也没有了。难怪,杭州女伶商小玲在演到《寻梦》一出时竟触景生情,伤心而死。明末文人沈守正《牡丹亭寻梦》诗云:“佩解惊还在,钗横怯未安。不禁春澹荡,犹似雨汍澜。昨日逢欢易,今朝顾影难。那知谁是梦,梅馥送人寒”(沈守正)。梦中的千般温存,万种风流,梦醒后还引诱得人细细回味,使人春心荡漾,然而那人却连影子都不见了。这种失落,是现代人难以理解的。显然,《牡丹亭》弘扬的是人的自然本能和宣泄本能的自由,是情欲、性欲而主要不是爱情。同时,梦境和现实的巨大落差,杜丽娘“鬼可虚情,人须实礼”的话语和行为,不仅是对现实的否定,还启发了作者禅悟的初心。在《牡丹亭》中,花神是杜、柳性爱的守护神,他唱道:“单则是混阳蒸变,看他似虫儿般蠢动把风情扇,一般儿娇凝翠绽魂儿颠。这是景上缘,想内成,因中见”(《惊梦》)。神居高临下,人便成了蝼蚁。也许从这个时候起,汤显祖便萌生了《南柯记》的创作动机。《南柯记》第一出《提世》中末唱道:“有情歌酒莫敎停,看取无情虫蚁也关情。”透露出《南柯记》与《牡丹亭》的联系。而“景上缘,想内成,因中见”的涵义更深,详下文。汤显祖选择了戏曲,这种叙事文体可能比小说含蓄。但只要写的是情欲,无论怎样含蓄,怎样包装,都不可能严严实实,密不透风,所以汤显祖遭到卫道士们攻击是必然的。从表面上看,《牡丹亭》写的是“情”,不管这“情”是爱情、艳情还是情欲,终与“二梦”有明显差异。这种情况,清初的陆次云已经意识到并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他在《玉茗堂四梦评》中虽用了“四梦”说,但却说《紫钗记》“拖沓支离,咀之无味”,干脆把它排除出去不谈了。而在另外的三部传奇中,则指出《牡丹亭》写“艳情”,“与《邯郸》《南柯》迥别,亦似出于两手。”这和一般人的感受完全相同。值得重视的是他的如下解释

p>不知作佛生天之旨,早摄入情痴一往之中。不有曰“生生死死随人愿”乎?不有曰“景上缘,想内成,因中见”乎?山僧读“临去秋波那一转”句,可以悟禅。能读《还魂》,而后能读《邯郸》,读《南柯》也。(陆次云)在陆次云看来,《牡丹亭》所写的杜、柳间的“情痴一往”,其实都是虚妄的、不真实的,仿佛白日梦、水中月、镜中花,其中充满了禅机。佛教讲求一切随缘,能够勘破生死是最高的禅悟,故杜丽娘的唱词“生生死死随人愿”带有浓厚的佛家色彩。另“景上缘,想内成,因中见”三句,徐朔方先生注云:“景上缘,景,影,与下文的想、因都是佛家的说法。景上缘,想内成,喻姻缘短暂,是不真实的梦幻。因中见(现),佛家认为一切事物都由因缘造合而成”(《牡丹亭》49)。“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是《西厢记》中男主人公张生的唱词,也是明代以来禅宗的著名话头。张岱《快园道古》卷四记云:邱琼山过一寺,见四壁俱画《西厢》,曰:“空门安得有此?”僧曰:“老僧从此悟禅。”问:“从何处悟?”僧曰:“老僧悟处在‘临去秋波那一转’。”(《快园道古》49)邱琼山即丘濬(年—年),他从“临去秋波那一转”悟禅的传说流行很广。显然,陆次云看破了《牡丹亭》“艳情”背后的虚无、虚空观念,而且他认为这一观念是贯穿在《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这“三梦”始终的,读懂了《牡丹亭》,《邯郸记》和《南柯记》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法国汉学家雷威安(AndreLevy)谓:“梦境之虚妄即汤显祖后来的戏剧作品的共同主题”(AndreLevy),说的恐怕也是同一个意思。其实,对于晚年的汤显祖来说,岂止梦境是虚妄的,人生乃至世界都是虚妄的。《牡丹亭》完成于年汤显祖告别官场之际,这个时间节点非常重要。虽然汤显祖早年即有出世思想,但毋宁把这类诗作看做是“为赋新诗强说愁”。直到经历了科考的挫折、上疏的被贬、岭南的跋涉、遂昌的任职,经历了和李贽、达观、屠隆乃至利玛窦等人或深或浅的交往,经历了对禅学的钻研和顿悟,他才彻底勘破了人世间的种种玄机。在遂昌任上挂冠而去,对于汤显祖来说,既是一种失落,也是一种解脱。《牡丹亭》的第一句唱词就是“忙处抛人闲处住”:既然被官场抛弃,那就更有“闲情”从事戏曲创作了。在我们今天看来,以汤显祖的绝代才华,做一个小小的知县,岂不是太委屈他了吗?但当时的情况却并不是如此。在中国古代,文人体现自身价值只有学而优则仕一条路。每一个文人,包括“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在内,在决定弃官归隐之前,都必定要经历一番心灵的搏斗。在《南柯记》中,淳于棼在入梦前问契玄禅师“如何是根本烦恼?”“如何破除这烦恼?”(《情著》),这或可看成汤显祖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两端举棋不定的困惑与挣扎。到梦醒之后,淳于棼生发出“人间君臣眷属,蝼蚁何殊;一切苦乐兴衰,南柯无二”的感叹。不待契玄点播,他自己便顿悟:“我待怎的?求众生身不可得,求天身不可得,便是求佛身也不可得,一切皆空了”(《情尽》)。淳于棼的禅悟不就是汤显祖的禅悟?五毋庸讳言,《牡丹亭》的深层意蕴不易被人洞悉。这就是为什么汤翁在获知沈璟要修改《牡丹亭》中“字句之不协者”时会作出“彼恶知曲意哉?余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的原因所在。在汤显祖看来,《牡丹亭》的“曲意”犹如“雪中芭蕉”,常人不易理解,更不宜改动。然而从沈璟、吕玉绳、臧晋叔、冯梦龙等人一而再、再而三地改编来看,汤显祖显然是孤独的,他只能无奈地“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七夕醉答君东”)了。对《牡丹亭》深意的探索,是从汤翁故去之后开始的。本文开头提到的熊文举,在《冀少司农斋中步虞山先生韵赠歌者王生》十二首之六诗中云:“人间幽梦几曾醒,玉茗檀痕字字灵。弹动琵琶天欲老,伤心宁为《牡丹亭》”(《耻庐诗集》)。这可以看作是对汤翁“自掐檀痕教小伶”的回应。而从“人间幽梦几曾醒”,“伤心宁为《牡丹亭》”句看,作者对《牡丹亭》的深层意蕴似已有所领悟。此外上文已述,清初的陆次云已明显意识到《牡丹亭》“艳情”背后的“色空”内涵,并对《牡丹亭》与后“二梦”的联系作出了合理的解释。然而,真正体会到《牡丹亭》的深层内涵,并在实际创作中加以汲取并发扬光大的,是洪昇的《长生殿》和曹雪芹的《红楼梦》。《长生殿》对“李杨爱情”描写得那么缠绵悱恻,给予了那么高的礼赞。然而作者洪昇却在《长生殿自序》的末三句说:“情缘总归虚幻。清夜闻钟,夫亦可以遽然梦觉矣!”(1),原来,所谓“钗盒情缘”,从最初的定情到被谴送出宫,从翠华西阁的争风吃醋到长生殿中的切切私语,从马嵬坡的负心到上天入地的寻觅,直到最后在双星见证下于月宫中重圆,无论痛苦还是欢爱,罪孽还是忏悔,这一切,都只不过是一场梦而已。洪昇的表白曾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明白了《长生殿》与《牡丹亭》的联系,方令人有梦醒一般的感觉。洪昇说:“棠村相国尝称予是剧乃一部闹热《牡丹亭》,世以为知言”(“长生殿例言”1)。洪昇自己对这个评价是相当满意的。洪昇的女儿洪之则曾耳闻其父对《牡丹亭》有如下评价:肯綮在死生之际。记中《惊梦》《寻梦》《诊崇》《写真》《悼殇》五折,自生而之死;《魂游》《幽媾》《欢挠》《冥誓》《回生》五折,自死而之生。其中搜抉灵根,掀翻情窟,能使赫蹄为大块,隃糜为造化,不律为真宰,撰精魂而通变之。(洪之则)“肯綮在死生之际”———洪昇恰恰抓住了《牡丹亭》的关键所在。正如上文所述,对于杜丽娘来说,活着是痛苦是平庸不能忍受,死去才是自由是幸福令人神往。洪昇在《牡丹亭》五十五出戏中选出的这十出,把杜丽娘在死生之际、阴阳两界的感受倾诉得淋漓尽致。无怪乎《长生殿自序》作了那样的表白:洪昇未必没有想让读者和观众从李杨月宫重圆中开悟的动机。关于《牡丹亭》对《红楼梦》的启示与影响,已有不少学者指出过。其实《红楼梦》中的宝黛恋爱,已经具有现代爱情的性质,非《牡丹亭》所能比拟。但作者把宝黛爱情悲剧乃至每个人的命运都归结于虚空和宿命,便不能不说与《金瓶梅》,包括《牡丹亭》在内的“临川三梦”,乃至《长生殿》相关了。作品中虚构的太虚幻境,以及体现全书主旨的《好了歌》《飞鸟各投林》、金陵十二钗判词,以及穿插在故事中的神秘的一僧一道的奇特举止,都无不将全书主旨归结于宿命与虚空的境界。《红楼梦》中的黛玉之死是大关节,而这一关节正是通过《牡丹亭》予以暗示的。作品第十八回元妃省亲,元春亲自点了四出戏:《豪宴》《乞巧》《仙缘》《离魂》。其中《离魂》写的是杜丽娘病亡的场面,十分凄惨。这出戏原为《牡丹亭》中的第二十出《闹殇》,清代昆班演出本改题《离魂》,收入《缀白裘》第十二编,其内容基本保持原作面貌。庚辰本《石头记》在“离魂”下有脂砚斋双行夹批云:“伏代(黛)玉死。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牡丹亭》中,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脂批所言极是,丽娘与黛玉日后病亡的场面简直如出一辙。《红楼梦》第二十三回的回目为《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惊芳心》,其中写黛玉听曲:偶然两句吹到耳朵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道:“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步侧耳细听。又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再听时,恰唱到:“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词中又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曹雪芹—72)《红楼梦》第一回即开宗明义地宣称整个故事历程是“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曹雪芹4)。而作品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曹雪芹61)。宝黛这一对有情人永远无法结合在一起,只不过是一种空幻而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林黛玉此时的心态才和梦醒之后的杜丽娘有几分相似,乃至于她听到《惊梦》中的曲子,便“心动神摇”“如醉如痴”。黛玉感慨“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的趣味”,表明她才是杜丽娘与汤显祖的真正知音。《牡丹亭》的色空意识以及汤显祖极度的幻灭感对《红楼梦》的影响,也是在这个层面上表现出来的。
(全文完)
人生如梦,终究逃不过一个情字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毕生心血凝聚之作昆曲《临川四梦》上海昆剧团∣北京天桥艺术中心跨年巨献·12·29~·01·01南昆扛鼎作品∣乐队明场伴奏四晚连台赏遍昆曲全景
中国文学最杰出作品
无与伦比的昆曲之美
无数人怦然心动为之倾倒
《临川四梦》是明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包括《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和《牡丹亭》,被列为中国文学最杰出的作品,辉耀在世界文学之林,让人赞赏不已。从戏曲文学及舞台演出剧本的角度而言,《临川四梦》的地位更是突出,其艺术造诣之高,对人生处境探索之深,对角色内心刻画之细,可说在中国昆曲传统中无与伦比,和莎士比亚在西方戏剧中的地位庶几近之。大麦网购票链接:(因平台限制,可复制链接或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购票。)《邯郸记》演出时间:年12月29日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