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东花已开,何时君能来
谷雨一过,暮春是四月中躁动野性的小兽,四处奔跑,撞翻一城颜色,红的花绿的柳,继而一路向东,景和高速路下,惊醒了满地的牡丹开,簇簇瑞妍,花色绚丽。
盛世天香,出彩河间。
河间旅游季如约而至,花开在诗经城东,更似赴千年之约。
早在诗经《溱洧》中就有: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芍药为草本,牡丹为木本,牡丹又被称为木芍药。
古无牡丹,统称芍药,自唐以来,始分为二。
男女互赠爱情之花,就是被称为木芍药的牡丹。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
竟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
牡丹园,倚于京南今始成,青瓦白墙徽派风雅,迎门而立一座石雕“牡丹仙子”,风姿绰约似九天临凡。
相传,武则天为冬夜能观百花齐放,下旨责令百花仙子开放百花,仙子们不敢不从,唯独牡丹仙子不畏权贵,不肯违背花期,皇宫后苑一时百花争艳,独独牡丹不开,武皇大怒,把牡丹仙子逐出长安,贬至洛阳,谁知,这些牡丹到洛阳,随便埋入土中,马上就长出绿叶,开出花朵娇艳无比。武则天闻讯,气急败坏,令人火烧洛阳牡丹园,牡丹傲骨不屈,大火过后,枝叶焦枯,唯独牡丹怒开不败,这才留下了“焦骨牡丹”一说,牡丹仙子也因其凛然正气,被众花仙尊为“百花之王”。
身处千亩牡丹花海中,放眼眺去,艳不争芳,贵而不浮,脚下路蜿蜒通幽,烟笼水气袅袅绰绰,宛若仙境一般,浓淡舒逸的花香,丝丝掠过鼻翼,沁人心脾。即使身畔游人如织,心也无半点喧嚣,慢慢走,静静观,每一朵都别雅有致,似羞又语,自带幽香又含诗意。
在大朵难握的嫣红中,横枝暗摇出一串娇小嫩粉,在大朵怒开的牡丹花海里,极其招眼,似大家闺秀身旁的娇俏丫鬟,不施重彩,却清雅脱俗,令人心生怜爱。
这种牡丹也有一段佳话,古时,在洛阳城东南来里路,有个州名叫汝州,州的西边有个小镇,名叫庙下。有一个美妙的风俗习惯:男女青年一旦定亲,女方必须亲手给男的送去一个绣着鸳鸯的荷包。镇上住着一位美丽的姑娘,名叫玉女。玉女芳年十八,心灵手巧,绣花织布技艺精湛,尤其是绣在荷包上的各种花卉图案,竟常招惹蜂蝶落之上面,可见功夫之深。这么好的姑娘,提亲者自是挤破了门槛,但都被姑娘家人一一婉言谢绝。原来姑娘自有钟情的男子,家里也默认了。可惜,小伙在塞外充军已经两载,杳无音信,更不曾得到荷包。玉女日日盼,夜夜想,便每月绣一个荷包聊作思念之情,并一一挂在窗前的牡丹枝上。久而久之,荷包形成了串,美名为“荷包牡丹”。
牡丹出自长安,名成洛阳,怒开在诗城河间,来赴千年之约。
以花入画,以酒成诗,景和田园,“醉”美牡丹。
此处妙景,身处其中,怕一字也嫌多,只能遥邀当年风雅名士,来此把盏赏花,挥毫诗成。
那应该是谁呢?
天宝元年,踏破曲转回险蜀道,束起迎风孤啸长剑,一袭白衣,虽不再是此间少年,却依旧英气不衰。
他是李白,应诏入京,二入长安。
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
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
十年风共雨,打落多志士,却不着诗仙一点。
他还是那个李白,依旧豪气干云,诗酒唱酬。
等他的是,脱靴的高力士,捧砚的杨贵妃,调羹的唐玄宗。
他们面对皇宫满园牡丹,兴致颇浓,奈何无语成句,只能请来李太白为花成诗。
但世间无上礼遇,不及一盏饮罢。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半个盛唐,就藏在: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万千权贵,不及诗仙手中的一杯酒,心中的一朵牡丹,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成弃笔,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离长安赴洛阳,那里有花有酒有李白想要的真正自己。
城东花已开,何时君能来?
编辑:蔡彦英/审核:张纳新王维建白永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