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花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牡丹竟然还有别名它是如何成为牡丹的代名词 [复制链接]

1#

在宋代文献中,拥有具体名称的牡丹品种共有三十多种,比如之前介绍的牛黄、鞓红、延州红等等。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是其中的一种,它凭借着自身的美好,从牡丹的品种之一,直接成为了后世人心中牡丹花的代称。

它的名字叫姚黄。

美好亲切姚黄花,飞入寻常百姓家

姚黄,牡丹品种之一。千叶,开黄色花朵。是宋朝河南的一位姓姚的百姓培植出来的,经过十年时间流传到洛阳。一来到洛阳,就凭借自身的美丽,从而声名鹊起。

由于姚黄并不是洛阳当地土生土长的牡丹品种,所以早期洛阳牡丹排行榜上,是没有姚黄的名字的——姚黄未出时,牛黄为第一,牛黄未出时;魏花为第一;魏花未出时,左花为第一。然而,当姚黄传到洛阳的时候,其它的品种都要为它让路了。

这种排序,并不是某个文人自己特殊的品味和喜好,而是宋代洛阳全城,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统一的认知。根据文献记载,洛阳人本身因为喜欢花卉,对花的品种本身就格外熟悉。他们只要见到一棵树,不需要等它开花,就可以看出这棵树是什么品种,叫什么名字,有哪些特点;当然,有时遇到稀有的品种,也需要尝一尝花叶的味道,才能够辨别出来。而姚黄这个品种有自己的区别性特征——它的叶子嚼起来,是没有一般花叶普遍具有的那种腥味的。因此又格外容易辨认。

姚黄,它属于牡丹这一高贵品种,但却从不自矜身价——它由寻常百姓培育出来,又具有寻常百姓容易辨认的亲和力。它的高贵,是一种日常的高贵;它的美好,是一种可亲可怀的美好。

宋代文人钱惟演说:“人谓牡丹花王,今姚黄真可为王也。”——牡丹是花中之王,而姚黄,乃王中之王。

欧阳文忠撰诗篇,姚黄魏紫渐暄妍

姚黄从牡丹花的品种之一,演变为牡丹花的代称,宋代文人欧阳修(字文忠)可谓功不可没。正是因为他用一首又一首诗歌,对姚黄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才使得姚黄的传播更为深远。

他在庆历二年撰写了一首《洛阳牡丹图》,第一次在诗中提到了姚黄。这首诗与其说是介绍姚黄,不如说是他将所有已知的牡丹花品种的名称进行罗列。但毕竟这首诗,是姚黄通过诗篇流传于宋代文人之中的一个开始。

……当时绝品可数者,魏红窈窕姚黄妃。寿安细叶开尚少,朱砂玉版人未知。传闻千叶昔未有,只从左紫名初驰。四十年间花百变,最后最好潜溪绯。今花虽新我未识,未信与旧谁妍媸。当时所见已云绝,岂有更好此可疑。古称天下无正色,但恐世好随时移。鞓红鹤翎岂不美,敛色如避新来姬。何况远说苏与贺,有类异世夸嫱施。……

在这首诗里,他列举了包括姚黄在内的数十种牡丹花的品种,并对它们进行了简单的描绘。而在另外一首写于嘉祐二年的《谢观文王尚书举正惠西京牡丹》中,则是借几种比较著名的牡丹花品种:姚黄、魏家花、鹤翎红,来抒发了他的人生漂泊、年华老去之叹。

我时年才二十余,每到花开如蛱蝶。姚黄魏紫腰带鞓,泼墨齐头藏绿叶。鹤翎添色又其次,此外虽妍犹婢妾。尔来不觉三十年,岁月才如熟羊胛。无情草木不改色,多难人生自摧拉。

除了这两首以外,此后在欧阳修此后的诗篇中,其它的牡丹品种就开始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只剩下姚黄、魏家花两种了。如他在景祐四年所作的《县舍不种花惟栽楠木冬青茶竹之类因戏书七言四韵》:

结绶当年仕两京,自怜年少体犹轻。伊川洛浦寻芳遍,魏紫姚黄照眼明。客思病来生白发,山城春至少红英。芳丛密叶聊须种,犹得萧萧听雨声。

这首诗本意是借助对姚黄和魏家花的回忆,来对比眼前没有好花观赏的遗憾。但诗人不说“牡丹”而单列姚黄、魏紫,似乎有了把这两种花作为牡丹代称的趋向。

同时,在《西京杂记》中,也记载了这两个品种:“牡丹之奇者,有姚家黄、魏家紫。”而这两种花单独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也使得姚黄的名气更大、传播更广了。

独步天下好诗传,占尽风情代牡丹

后来,由于姚黄的名气越来越大,宋代文人在提到牡丹品种时,已经不再把姚黄和魏家花(魏紫)并列了,而是直接把姚黄这一个品种,单独作为描写对象。这样一来,原本作为牡丹品种之一的姚黄,渐渐就成为了牡丹的代称。在宋代的一些诗歌中,诗人们直接开始使用“姚黄”,而不再重提“牡丹品种”了。

如宋代王灼的《虞美人》:

姚黄真是花中主。个个寻芳去。春光能有几多时。莫遣无花空折、断肠枝。 蜂媒蝶使争缭乱。应妒传觞缓。问花端的为谁开。拟作移春小槛、载归来。

说“姚黄真是花中主”,很明显是用“姚黄”直接替代牡丹了。 

又如宋代苏辙的几首牡丹诗:

《城中牡丹推高皇庙园迟适联骑往观归报未开戏作》:

汉庙名园甲颍昌,洛川珍品重姚黄。雨余往看初疑晚,春尽方开自不忙。争占一时人意速,养成千叶化功长。老人终岁关门坐,花落花开已两亡。

《补种牡丹二绝》:

野草凡花著地生,落阳千叶种难成。姚黄性似天人洁,粪壤埋根气不平。

在这两首诗里,诗人都是不称牡丹,而直接以姚黄代替了。

就这样,姚黄这一牡丹品种,因为自身的美好、日常、亲切,能够被下层百姓所认识、喜爱,这就为它广为流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再加上欧阳修和其它宋代文人通过诗篇推波助澜,渐渐的,姚黄终于从牡丹花的一个品种,而直接成为了牡丹的代称,并为人们所认识、欣赏、念念不忘。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