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白癜风专家 https://m-mip.39.net/zl/mipso_5941828.html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在玉石雕刻中,花鸟是常见的题材,在花鸟雕之中能担得上“人间富贵花”这个称号的怕是只有牡丹了。牡丹在古代被誉为花中之王,深受人们的喜爱。人们喜爱牡丹,不仅因为其植物特性之美,更因为其被赋予的文化符号。
唐以前,牡丹是一种籍籍无名的小花,常常和芍药混为一谈。宋代郑樵《通志》曰:“牡丹初无名,故依芍药以为名……牡丹晚出,唐始有闻。”牡丹和芍药很像,但二者最大的不同是一个是木本植物,一个是草本植物,所以牡丹也被称为“木芍药”。
从唐代开始,牡丹的地位开始提高,人们开始崇尚牡丹。刘禹锡《赏牡丹》曰:“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天然娇美,是“国色天香”。牡丹地位的这种变化,大概一方面与牡丹花品种的改善有关。欧阳修《洛阳牡丹记》就说一般洛阳人家家都有牡丹花,但很少有大棵的,原因是牡丹要嫁接才好,否则可能会退化,“大抵洛人家家有花,而少大树者,盖其不接则不佳”。另一方面则应该是得益于统治阶层的喜好与倡导。武则天就特别爱牡丹,所以才有了后世贬牡丹到洛阳的故事。唐玄宗也甚爱牡丹,唐玄宗和杨贵妃月下于沉香亭赏牡丹,李白据此还写了一组《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这是用牡丹花来衬托和比喻杨贵妃的美貌。
五代徐熙《玉堂富贵图》中的牡丹
唐代,牡丹被定为国花。舒元舆《牡丹赋.序》记载,当时士人爱牡丹达到了如痴如狂的状态。王睿《牡丹》曰:“一国如狂不惜金。”王建《闲说》曰:“王侯家为牡丹贫。”白居易《牡丹芳》曰:“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李肇《唐国史补》曰:“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执金吾铺官围外,寺观种以求利,一本有直数万者。”可见唐时的社会风气。到了宋代,牡丹最终确立了王者至尊的地位,成了“花王”。韩琦《赏北禅牡丹》曰:“一春颜色与花王。”韩琦《北第同赏牡丹》曰:“正是花王谷雨天。”宋代学者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道:“牡丹,花之富贵这也”,当时从王侯贵胄到贩夫走卒都在追求牡丹带给人们象征性的富贵寓意,将牡丹图绘出来更能展示这一富贵气息,宋代《宣和画谱》就说:“花之于牡丹芍药,禽之于凤凰孔翠,必使之富贵”,在这种美学观念的指导下,传统花鸟画中出现了许多牡丹与禽鸟搭配象征富贵的绘画。
南宋佚名《富贵花狸图》
牡丹成为富贵的象征,一方面是因为其颜色艳丽,花形硕大,雍容华贵,得到统治阶层的喜好;另一方面也因为牡丹生性娇弱尊贵,很难培植,要驱虫,要按时浇灌,对环境、土壤、气候等都要求比较高,“弄花一年,看花十日”,所以要想养好牡丹,非得花大的精力,大的价钱不可。在唐代,还出现了炒作,形成达官贵人有意抬高牡丹身价的社会风气。柳浑《牡丹》曰:“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棵。”随着牡丹“花王”地位的确立,到了宋代,牡丹作为富贵的象征,也最终成为共识。正如周敦颐《爱莲说》所说:“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当牡丹成为一种吉祥元素后,瓷器、金银器、绘画、玉雕等艺术品中,都出现了大量的牡丹图纹。牡丹与玉兰、海棠组合在一起形成吉祥元素,就是“玉堂富贵”,与荷花、瓶子组合就是“富贵和平”,与水仙组合就是“先富贵”,与公鸡组合就是“功名富贵”,等等。牡丹虽然花期短,但植株却可以活很长,所以缠枝纹牡丹又被称为“万寿藤”,是长寿的象征。有的吉祥元素是将牡丹与柏树组合,寓意“百年富贵”,牡丹与猫蝶(谐音耄耋)或寿山石组合起来,寓意“富贵寿考”。
牡丹雍容饱满,花好月圆,又是幸福美满的象征。凤与牡丹的组合也是玉雕中常见的主题,雄风雌凰,凤代表男性,牡丹的“牡”谐音“母”,这种凤与牡丹组合的吉祥造型或纹饰往往表示和谐美满。牡丹与桂圆组成的吉祥图也与姻缘幸福有关,象征“富贵姻缘”,而与双喜字结合就是“富贵双喜”,与白头鸟组合就是“白头富贵”,等等。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金忠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