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都是太薄脆的一种东西,并不比一株花更经得住年月风雨,用对自然倾心的眼,反观人生,使我不能不觉得热情的可珍,而看重人与人凑巧的藤葛。在同一人事上,第二次的凑巧是不会有的。我生平只见过一回满月。我也安慰自己过,我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这恐怕是沈从文数百封情书中最著名的一句了,写给张家三小姐张兆和。
《边城》里的翠翠,《长河》里的夭夭,《三三》里的三三,都有张兆和的影子。沈从文在信中唤她“三三”,张兆和叫他“二哥”。
年,张兆和到位于上海的中国公学读书。校长是胡适,沈从文是学校老师,徐志摩推荐来的。
17岁的张兆和,“额头饱满,鼻梁高挺,秀发齐耳,下巴稍尖,轮廓分明,清丽脱俗”,皮肤稍黑,被同学们称为“黑牡丹”。
出身江南名门,家世显赫,人又长得漂亮,张兆和身后有大批追求者,她曾把写信的追求者进行编号——“青蛙一号”、“青蛙二号”、“青蛙三号”……
沈从文的编号是“青蛙第13号”,而要用张家二小姐张允和的话说,“青蛙王子”那太客气,他只能算是“癞蛤蟆第13号”。
最后偏偏是癞蛤蟆吃到了天鹅肉。
对张兆和一见钟情的沈从文,没勇气当面表白,就写情书。张兆和同学很快收到了沈老师的第一封情书,上面只有一句话:“我不知道为什么忽然爱上了你?”
张兆和对他却一点不感冒,沈从文疯了般多管齐下——情书雪片般飞来,找张的室友曲线推进,甚至以不得佳人情愿自杀的哭诉求同情。
张兆和烦死了,不堪其扰,也受不了人指指点点,跑去找校长胡适投诉。三小姐不知道,在她之前沈从文已经到胡校长这儿哭过了,请他帮忙撮合。
胡校长对这师生恋倒是挺支持,一看张兆和主动找上门来,胡适认为是个机会,劝她不如就从了吧——你俩挺合适的,“我知道沈从文顽固地爱你。”
三小姐气坏了:胡适胡适,这不胡来嘛!哪儿合适了?这是啥破校长!怒冲冲回一句“我顽固地不爱他”,气呼呼走了。
虽然出师不利,沈从文顽固到底,硬是凭着一股子韧劲,数年后得偿所愿。年9月9日,沈从文与张兆和在北平中央公园举办了婚礼。
志趣相反,携手一生,沈从文和张兆和、林徽因和梁思成、钱锺书和杨绛,是至今大家仍然津津乐道的那个时代的爱情故事。
当然,王子和公主的故事,才子和佳人的传奇,只在传说和书本中是完美的。沈从文和张兆和也不完全是大家想像中的那种知音和知己,也有出轨和猜疑,沈从文曾抱怨说:“你爱我,与其说爱我为人,还不如说爱我写信。”
沈从文去世后,张兆和整理他的信件和一些文字,编成了《从文家书》。年8月,她在《后记》中这样写:“六十多年过去了,面对书桌上这几组文字,我不知道是在梦中还是在翻阅别人的故事。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太晚了。”
日子是各人自己过的,沈从文先生的文字实在是温暖了太多人。
(图片来自网络)